Quantcast
Channel: 悟饭家常菜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

几张北京老字号老菜单背后的小故事

$
0
0
前阵子,在书友那儿得了这么一个本子,本子不稀奇,冲的是里面写的和夹的东西,全是老北京的吃喝笔记、老馆子老字号笔记和菜单。

里面的页子已经发黄,书脊有些脆,粘的资料还仍然依附在上面,小心地一页页翻起来,共计有菜单10份,以及大量饮食方面的老剪报和文字笔记。
第一 件跟菜有关的单子是这个,字写得很好,整整齐齐,应是蜡纸油印的,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还亲手弄过这种东西,做了好长时间。这是一份菜品价目表,没有标注饭 店和时间,从菜品看,应为山东菜馆,“烩乌鱼蛋”是同和居名菜,但也不能说就是同和居的,从价格看,似“圆角分”都有包括,以此推断至少应在1955年以 后,以此笔记本里资料排布看,这个单子似乎也是比较早的。

第二件是一张绿纸毛笔字的菜单,原藏者注“丰泽园菜单年月不考”。从菜品看,这个宴席的规格还是很高的,也很讲究。大部分菜是什么都一目了然,其中唯有 “炸三样”和“油爆双脆”可能比较费解,其实翻一下传统菜谱,这两个菜都是常有介绍的。“炸三样”,疑为“爆三样”,如果炸出三种食物装一盘,恐怕并不讨 好,老菜谱里有“爆三样”,为猪腰、猪肝、猪瘦肉,配辅料,油爆。“油爆双脆”的主料是猪肚头和鸡胗,梁实秋在《雅舍谈吃》里说是羊肚,做法跟前者基本一 样。这个菜单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左下角的“暗码”,以前在别的地方也见过,但没求甚解,所以刚拿到手的时候真看不懂,后经网友提示,这叫“苏州码子”,是旧 时民间常用的“商业数字”,这里就不多说了,总之,学习了一番,回来再辨认,猜测大概为“24万”,依次推测,这份菜单的时间可能为第二套人民币流通使用 以前,即1955年以前。

第三份写在一条撕下的杂志纸上,红字,好像用过去的蘸水笔写的。菜品安排很规整,为四冷荤、四炒菜、四大件、四饭菜的“四四席”,字迹未能全识。纸条背面 是彦涵木刻的《狼牙山五壮士》,像是50年代的《人民画报》。下面有原藏者注“丰泽园菜单,为王元吉老师傅所出,年月已不可考”。王元吉老师傅是谁呢?关 于丰泽园的典故,我只记得名厨王义均,现还健在,又想起手里有本2006年版的《宣南饮食文化》详细介绍过他,于是去翻查,竟然有收获,里面提到“在解放 之后的50、60年代,王义均作为丰泽园的后起之秀,……他和师傅们一起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,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赞扬。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世的时候,王义 均在当时丰泽园名堂头王元吉的带领下,几乎每年都要在梅兰芳先生寿诞的日子去梅府做外烩的寿宴……”,梅先生1961年去世,所以这份单子的时间也就容易 推测了。后来,在朱家瑨的《故宫退食录》中,又看到了这位师傅,朱先生说:“1963年我母亲80岁生日,为招待亲友,前后两天,邀丰泽园厨师到家里做 菜,前一天的午饭,吃完之后,丰泽园的老伙计王元吉同志是带队的负责人,……”“伙计”就是过去对“跑堂”的称呼,或是老张、老李等,不能当面叫人家 “哎,跑堂的”,这也是朱家瑨先生说的。

多说两句,什么是“堂头”呢?过去一个大饭庄子里的工种,往大了说可能用一句话就能概括,就是“一堂二灶三掌柜”,跑堂的做菜的掌柜的,他们的重要性也是 这么排列的。有人可能说了,一个饭店好不好还不得看菜做得怎么样啊?这可能是现在的眼光了,过去,跑堂其实是最重要的,这有很多前辈的文字介绍,在《鲁迅 与北京风土》一书中,邓云乡先生就说:“堂口上招待客人的跑堂,确是十分值得称述的。其惊人之处有二:一是看座的能力;二是报菜名算账的能力”,这跑堂 的,熟客他知道吃喝的喜好,殷勤招待,生人来了他能伶牙俐齿吸引你坐下,别管多少桌,吃完了他立马儿能算出账来,分毫不差!所以,这“堂头”应该就是跑堂 中最厉害的那位,做成了“头儿”,用现在话说,大概就是“领班”、“大堂经理”,这老先生出个菜单还不是很拿手的事!

这本子接着往下翻, 是连着三页大张白纸手写油印的菜单,标注为“丰泽园菜谱”,第一页写着有236个菜,第二页大概也要几百个,第三页标注共600个菜,并有原刻“北京市宣 武区丰泽园饭庄服务组印制1959.11.18”。细看一下这几百菜的单子,多是一料多做,其实意思不大,倒是体现了那个时代“大干快上”的形势和社会风 气。



再翻,看到叠成几折的一条红纸,下面钢笔字标注“1952年夏,同春园菜单on wedding ceremony”。拉开单子看菜,果然有夏天的吃食,比如杏仁豆腐、冰碗、荷叶肉,冰碗现在看来很稀奇,不知道是什么,其实这是老北京小吃,邓云乡先生 的《燕京乡土记》里有专门论述,“把鲜藕嫩片、鲜莲心、鲜菱角肉、剥出来的鲜鸡头米(即“芡实”)、去了衣的鲜核桃肉、鲜甜杏仁等,放在一个细瓷小碗中, 加点儿糖,上面再放一小块亮晶晶的冰,……这就是冰碗”。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菜,就是后面的“熘黄菜”,什么是黄菜?答案仍是在邓云乡先生的《燕京乡土记》 里,说白了就是猪油摊鸡蛋,竟然是鸡蛋!为什么叫“黄菜”?邓先生说,因为老北京人说话忌讳,“蛋”跟骂人话总是联系在一起!真是有趣——堂堂婚宴,竟然 把摊鸡蛋做一个菜,这也是有趣的时代特色!

(扫描仪太小,菜单之首部)

(扫描仪太小,菜单之尾部)

另外还可以说两句“同春园”,同春园为江苏风味,是过去店名带“春”字的八家饭庄子之一,号称“八大春”,都在西长安街上。在一本为了顺应亚运会召开 1990年出版的《北京名餐馆指南》中介绍,同春园饭庄开业于1932年,座落在西长安街路北,1954年因扩展马路迁到西单十字路口西南角,宣内大街1 号,同春园持续时间最长。

翻过几页钢笔字的摘抄,其中标有当时地址的四九城的名吃名店着实很妙,

又看到一张装帧雅致的菜单,而且又是丰泽园,这个单子就很新潮了,是对折三联的,里面是宋体印刷的各类菜肴,背面有一页是钢笔字的菜单,时间为1972年5月30日,最后一道菜杏仁豆腐还加了菠萝,显得很新颖,毕竟到了70年代啦。
原 藏这主儿大概真是爱去丰泽园。丰泽园毕竟老店,1930年开业,于珠市口西街、煤市街一带,是融济南帮和胶东帮于一体的鲁菜名店,名噪一时,享有“吃药同 仁堂,酱菜六必居,穿鞋内联升,吃菜丰泽园”的美誉,现在呢,人都知道葱烧海参最好,我前几年刚来北京生活去过两次,只是没钱吃海参。



后面是数十篇小块的剪报,竖版,都是一个叫“老馋”写的《北平滋味》,写的都很有滋有味,报纸约为《平明报》,时间未能考证,大概是民国的,还有几篇不知谁写的《新菜根谭》。

往后翻,又见了菜单,白纸,红栏红字印刷,为同春园菜食谱,这个单子更是不知出自何时。邓云乡先生在《走堂绝技》里说:“后来稍微大一点的饭馆都有了印刷的菜单,都时兴开单子点菜,……”这个“后来”如果没有老人儿指点,也很难推测,总之,是有这码事儿。

还有一张菜单,是最后一张,也是尺寸最大的一张,罗列有毛笔字的菜名,笔记本上注有“玉华台食谱(在西交民巷时)”。玉华台是淮扬风味,在1935年出 版,马芷庠著,张恨水审定的《北平旅行指南》中记载,玉华台创办于民国十八年,地址在锡拉胡同,《北京名餐馆指南》中说,"玉华台饭庄最早开业于1921 年,由扬州人马玉华、马玉林兄弟在王府井北口八面槽创办,50年代初迁到西交民巷称为玉华食堂,60年代初迁到现址(西单北大街)并恢复玉华台饭庄字号" ——这里的锡拉胡同跟八面槽指的应是同一地址,老北京现在好像还有说八面槽的——1997年因西单地区改造迁至西城马甸裕中西里现址,资深老店,几易其 址,口味不知又该变了多少回?我是这么猜测。怎么记得南池子好像也有一家呢?网上没查到。

单子中有一道“呛虎尾”您看了别吓着,这不是老虎尾巴,其实是鳝鱼,您看那角上四道菜都是鳝鱼菜,还有“软兜”,那也是,鳝鱼中段叫“蝴蝶片”“马鞍 桥”,脊背做“软兜”,尾部才是“炝虎尾”,淮扬厨子善治鳝鱼。淮扬汤包更是淮扬名点了,梁实秋在《雅舍谈吃》里说汤包,上来就直接说到玉华台,说“玉华 台的包子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”,找珩在《老饕续笔》里好像也提到过,回头再看看。说淮扬汤包,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经典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,第30集“ 再也不能这样活”,贾志国不好好上班,该行卖包子去了,真逗!

东摘西抄,杂了咕咚的写了一大堆,没啥自己的亲身经历,老典故本身就说都说不完呢。我不是守旧派,我也不是北京人,但这东西,吃喝的加上老纸片,真是越看越喜欢!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