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和陈晓维好像都没见过面,只在网上有过一些交流,比如过去我(还有别问)常常发一些风景照片,晓维会跟帖评论哪张好看,喜欢哪张。细想想,至少能有个目光交流的一次,好像是前几年胡同在潘家园西边某饭店搞年末聚餐的时候。那次,晓维和e老、之乎老等老师们坐同桌,那桌都是老前辈,还有二爷这样的大块头,相比之下,晓维在那桌比较年轻,个头也小,我觉得他倒像个小孩儿似的了。但晓维绝对是重点人物,聊的一点儿不比别人少,趁他“休息”的空儿,我喊他“高卧,喝杯酒”,他端起一杯水,说“不好意思啊,不喝酒”,笑着对视了一下,我干了杯啤酒。
晓维样子像“小孩儿”,在论坛却早就是“老人儿”了,我记得他发了一组民国名人的菜单请柬,让我看了非常眼红,还发过一组新文学收藏多少多少美,书都极好,让很多人看了非常眼红。时间过得真快,他发小说式书话也已经好几年了,忘记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,只要他那略文艺的、或略伤感的标题出现在论坛,定是很快飘红,很快有人抢沙发,很快引来大片的赞美和评论,写的就是好看!而我这种文史常识很差的人,那时常常是看不懂,但也能被华丽的文字吸引、被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打动。在我眼里,跟其他大佬不同,晓维是旧书圈儿里一个水平很高的文艺青年,特立独行。


蔡老师让我去吃午饭,我说没事儿,体验一下生活吧。后来还是没坚持住,拉小飞一起去东北菜馆,一人一盘蛋炒饭,一人一瓶啤酒,一个地三鲜,吃了。又给胡同打包了一盒蛋炒饭,挑了点儿地三鲜盖上。小飞说胡老师经常把自己弄的急急忙忙的。


晓维讲自己的东西下来,其实好像两个小时都不到,而且大部分都是谈写作,书友们的关注点好像也一时都集中在了这上面,收藏故事反而没有多说(可见他写作的魅力盖过了其他事情)。


气氛很好,10点多才散。出去的时候,平乐园的路口很安静,习惯见到的车龙都消失了,夜很沉。
晓维说送尚哥和我回去,我俩坐后排,晓维妻子坐副驾驶,他开车比较快,女孩儿的左手常常轻轻搭在晓维扶在离合器的右手上。
下车时,感觉好像有雪花落在身上,我还抬头看了一下,果然有细细的小雪,穿过暖黄的路灯飘下来。是不是幻觉,到今天我也没有求证。


